端午期间,广东文旅市场热力值拉满。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初步测算,5月31日至6月2日,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321万人次,同比增长20.6%;实现旅游收入114.4亿元,同比增长25.6%。
其中,龙舟主题活动成为绝对“顶流”。端午期间,广东省内龙舟文旅活动全域联动,系列活动在全省21地市同步铺开,覆盖广佛深莞等核心城市及粤东西北县域。据南方农村报记者统计,端午期间广东省内大型龙舟活动近50场。从珠江口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到粤西乡村的传统“扒龙船”,从佛山叠滘的河道漂移赛到西樵山的“半山扒龙船”非遗展演,相关话题全网曝光量超千万次,带火近百个文旅打卡点。

在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为何广东端午游能以龙舟为桨,划出如此亮眼的增长曲线?

龙舟活动成为现象级文旅IP,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岭南文明的深度融合。作为岭南龙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,广东保留着中国最完整的龙舟仪式体系。据了解,广东拥有26项与龙舟有关的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,其中包括赛龙舟、龙舟制作技艺、龙舟说唱等。端午龙舟文化似乎是根植于广东人血脉里的“基因”,这也使得“龙舟赛”早已超越了体育赛事的范畴。广州猎德龙舟宴、叠滘弯道漂移、西樵山500年“半山扒龙船”、潮州大城所“游旱龙”等非遗民俗,充分展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,从而吸引游客从单纯的地域旅游转化为文化的深度体验。

佛山南海盐步老龙到访广州荔湾泮塘。图源:荔湾发布
广东端午游的火热更是系统化旅游生态的必然结果。从地域角度看,广东河网密布,河道纵横交错,为龙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良好土壤。从融合创新角度看,多地通过结合其它活动增加“龙舟赛”吸引力。例如猎德系列活动结合音乐会、啤酒节、市集;东莞沙田赛联动“湾区周末IN东莞”促消费,长安镇打造“水上竞渡+新质生活市集”;深圳光明区设龙舟嘉年华与非遗展演等活动,通过龙舟跨界融合激发消费动能。从政策扶持角度看,各地在交通、配套设施等方面积极配合龙舟赛举行,例如广州开通50条“赛事旅游”专线,覆盖高铁站、地铁站与景区接驳,给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

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。图源:南方网
值得关注的是,龙舟热也带动了乡村旅游、红色旅游等多元业态协同升温。数据显示,端午假期,广东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726.1万人次,同比增长18.9%;纳入监测的14段古驿道沿线重点区域接待游客103万人次,同比增长18.5%;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54.4万人次,同比增长17.5%;纳入监测的100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游客133.2万人次,同比增长16.5%;纳入监测的80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接待市民游客超60万人次,同比增长13.2%。例如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,在端午期间举办了荷花龙舟节活动,将龙舟、非遗展演、铁花秀等环节串联起来,融入当地美景,打造了一场独一无二的沉浸式文旅体验。

江门古劳水乡。
这种“以龙为媒,串珠成链”的模式,让广东乡村从“单点打卡”升级为“全域体验”。从龙舟出发,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不再是简单的“到此一游”,而是全方位体验当地文化、品尝当地美食,从而形成消费转化。端午“扒龙船”的热辣滚烫,也给了其它地区推广乡村旅游以启示:要深度挖掘当地文化IP,以本土非遗为“舟”、文化叙事为“桨”,让当地文化“破圈”,使乡村旅游不再只停留于过眼即忘的风景,而是回味无穷的文化体验之旅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严秋璠
图片:除标注外,来源网络